园林绿化建设,根据查考,早在清、明两代以前,已有百花洲处,因为有花百种而得名。1933年至1938年间,由地方政府主持另辟松口中山公园1座,且已议决开辟梅州文化公园成立筹委会,确定以北门冈为园址,但因抗日战争爆发,未曾实现。
直到建国后,人民公社化期间,再经梅县县府领导张正甫与张志瑶等人共同维持,发动全体机关干部、居民和学生,大家群策群力,人造游湖75亩,造假山和小岛3个,办成了宽达450亩地的梅州文化公园一座,为人们增添了闲暇生活的乐趣。1964年,梅县人民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护林指挥部,作为长期指导城乡护林绿化的常设机构(现称“绿化委员会”),规定了城乡绿化树木的范围,制订了绿化树木的维护守则,分别组建起公园和江南龙坪苗圃场多处,共计划出土地33.3亩,为每年春季造林绿化提供了树苗10万多株。到了1980年,党中央又号召把每年3月12日定为植树节。按照有关部门的资料统计,梅州乡村共已造林绿化18万亩,城区种植活树15794棵,实现城区绿化覆盖率达8.25%,为梅州城乡造林绿化工作做出了一定的成绩。
现在,随着居民人口的迅速增多,市区范围的不断扩大,在市、县、区各级政府共同关心下,从1986年起,又开始着手实施建设剑英公园计划(园址在江南新塘),造园总面积达1.2平方公里(折合1530亩)。这是梅州有史以来最大型的一座公园。为适应现代城市建设的要求,在开发新、老城区的同时,还尽力扩辟了原有梅州文化公园范围,增建东山大桥桥头公园、百花洲影剧院园林、梅县县府内园林等。
在各片新区或大单位内的园林式小庭院、小花池、小假山纷纷出现,它们各有特点,表现出现代城市建设的新鲜意境。好些园艺师们,为了适应生活潮流的要,认真带徒传艺,积极创办城乡花圃园地,开设多处花木专营公司。仅仅几年时间,便涌现出几十户花农。尤其在1984年和1985年举办迎春花市展销后,大大促进了城乡人民对于现代生活的新要求。人们不仅在工余闲暇喜欢到公园或游览区漫步聊天,观赏山水花木,而且喜欢在自已小家园内栽种各种名花异草,养成了爱美化、喜绿化的习惯。
如今,城乡各处许多单位庭院、街边路旁,或花或草,或园或圃,四季花香,常年碧绿;楼房屋宇,绿叶盆花,布满阳众自筹兴建的一些小山塘和一些简单的木石陂进行灌溉。而附城、丙村等平原地带,则靠田头掘并、架设井架、手肩并用、拉杆提水等;部分沿河岸边田则靠装置筒车提水;而其他无法引水、提水灌溉的变成了“望天讨食田”。因此,在过去,凡有好些确实无法解决灌溉的山坡地,只好播种些会畲禾之类的耐早性谷物。在这种抗灾能力差的情况下,终于碰上了民国三十二年的大春早(早期长达80天),全梅境内,百种不能落田。荒之年,由梅县逃荒往江西、福建者众多。加之接踵而来的瘟疫流行,死于饥荒、疫病者,惨不忍睹。至于生活在梅江沿岸平原及盆地区域的人民,除了早灾苦难外,还常常经受洪涝之害,致使大片耕地,往往因此失收。
乃至建国以后,自1949年11月召开第一次全国水利会议起,地方各级人民政府,高度重视水利事业的建设,尤其把水利当作农业的命脉。这对吾梅人民显然是件大好事。县〔区)人民政府为了不负党和人民所望,切实战胜旱、涝之患,发展好农业生产,认真开展大规模的抗早、防涝治水斗争:一、根据山多平原少的特点,采取先山区后平原,先重灾后轻灾,以修带建的办法;二、根据山多溪河流水多的特点,采取拦河筑坝(破),或者截河堵溪建筑山塘水库蓄水的办法;三、根据山多、坡地多、平原少的特点,采取引、提结合的灌溉办法;四、开渠、裁弯取直,疏通河道,垒筑防洪堤堰,排涝治灾;五、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开发小水电。积极开展“一村一小型水利”运动和推广“一坑、一塘、三沟(灌溉沟、排山洪沟及排除冷泉锈水沟)’的经验。实行早、洪、涝并治,蓄、引、提和大、中、小型工程相结合,进行综合治理和综合开发。以“分期修建,逐步完善、配套”为宗旨:第一阶段,由1950年至1957年,为恢复、兴建水利的初步发展时期;第二阶段,由1958年至1965年,为水利建设大发展的高潮时期;第三阶段,由1966年至1976年“文革”期间,为小建、完善、维修时期;第四阶段,由1979年至现在,为配套、提高水利工程经济效益时期。
经过30多年来的基本建设,据水利部门在1985年的统计:国家共安排水利建设事业的投资总额为3796万元,已完成土方工程7130万立方米;建成蓄水工程2722宗(其中中型水库1宗,小一型26宗,小二型121宗,塘坝2574宗),总库容1.75亿立方米,有效库容1.39亿立方米。改建灌溉500亩以上的引水工程34宗,灌溉500亩以下的1884宗,共计1918宗,发电装机22791千瓦。引用流最17.26秒立方米。新建10千瓦以上的电灌站98座,装机容最2168千瓦。新建主要堤围19条,长65.3公里,捍卫耕地3.76万亩,捍卫人口8.07万人。新建电动排涝站32座,2060千瓦,排涝面积1.07万亩。新建小水电站106座,装机167台,总装机容1 32861千瓦,每年可发电7000万度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7.31平方公里,已获显著效益的面积达16.90平方公里,实现有效灌溉面积达38.79万亩,保证灌溉面积达34.22万亩,取得旱涝保收面积达31.04万亩,占全梅耕地总面积(41.99万亩)的74%。在1985年全梅粮食总产4.78亿斤,较1949年总产1.88亿斤,增长了1.5倍。
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,已有效地改变了全梅农业生产条件,在对抗御早涝灾害、夺取农业丰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至于电力事业的建设,在改造和发展原有光耀电灯公司的基础上,随着城乡水利水电事业的不断发展,以及地下能源的挖掘,使吾梅之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得到同时并举,现已基本实现全梅城乡电网化的建设,包括边远山村人民均已先后摆脱了靠油灯照明的落后状态,而且在电力供应日益充裕的情况下,在城乡电器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多,如电风扇、电饭煲、组合音响、电视机和电冰箱等均已愈来愈多地进入城乡家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