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世繁花
探索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
朝阳
探索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
生命·静止
探索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
五蕴
“让我彻底震撼了!”
“可以放电脑上当桌面!”
12月4日,记者来到北京丰台采访第二届北京地景艺术节,一路上,不断有同行游客对眼前的地景杰作赞叹不已。
“让首都绿起来、美起来、活起来,园林绿化行业居功至伟。不过,长期以来,公众对此了解不够、认识不深。地景艺术节是公众再认识园林绿化行业的一扇窗口,更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。”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工会主席侯雅芹对记者说。
在热火朝天的创作现场,绝妙美景令人对冬日严寒浑然不觉。
每件作品都令人过目不忘
过目不忘。这是记者在现场欣赏作品时印象最深的一点。
采访当天,超过一半作品已创作完成,其余也基本进入收尾阶段。
第二届地景艺术节在世界花卉大观园内,推出70多件作品;在南四环辅路两侧绿地内,布置17件。
创作团队众多、作品规模宏大,但每一件都创意独到、个性鲜明。
作品《五蕴》位于公益东桥外环绿地,主体是5只高速旋转的陀螺,用柳树、紫叶李等树枝制作。
高速旋转?是的,你没看错。
每只陀螺下方,同样用树枝制作的漩涡,让你立马感觉陀螺在旋转,与你看到漩涡状星云的感觉一样。
最高约5米的树枝陀螺太生动了,让人忘不了。可它是什么意思呢?
作品寓意写道:大地万物,和谐共生;人与自然,相互尊重;平衡延续,生存法则。
记者理解,就是世间万物永远都处于一种动态平衡,陀螺一停止不就倒了吗?所以,人与自然交往不可走偏,要在永恒的变动中保持平衡。
当然,你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。
并不是所有作品都需要你费心思索,而是一看就感觉新鲜,甚至有点神奇。
长25米的树枝巨龙、面积15平方米的植物书本、用深褐色植物覆盖物在碧绿草坪内制作的一条条闪电状裂痕……每件作品都如此与众不同,似乎散发出某种魔力,看不够。
上千个椰壳,你能干什么?可能很多人想到椰糠,一种花卉种植基质。
在大观园内,有花艺师用来制作了一件地景作品,名为《万众一心》。
每个椰壳都用麻绳绑在一根长约20厘米的竹枝顶端,简单往地里一插,一个巨大的心形图案呈现在眼前。
一个椰壳是一颗小小的心,上千个椰壳组成一颗大大的心。《万众一心》,由此得名。
“用椰壳与竹子结合,表现虚怀若谷、坚韧不拔,组成心形,展示团结就是力量,植入生命种子,预示着千秋万代中华儿女心向祖国!”花艺大师陈俊山说。
他介绍,在每个椰壳里面,都会装上种子、基质,明年春天和地里的宿根花卉同时开放,共同营造繁花似锦的美景。
下个春天,这里很让人期待!
过往游客忍不住啧啧称奇
在作品《朝阳》前,记者与作者正说着,耳边忽然传来一声:可以放电脑上当桌面!
拍照的李阿姨71岁,丰台花乡草桥人,几乎天天来。
“是你做的?”她冲我问。
见记者向真正的作者伸手示意,她又问对方:“怎么想到的?不就是一些枯枝落叶,还可以弄得这么好看?”
在《朝阳》中,海面上喷薄欲出的太阳用红色龙柳枝构造、万道霞光由麻绳构造,辽阔海面用木屑覆盖物铺就,意境很生动、传神。
她并不清楚,眼前各位正忙碌不已的花艺师们,为一个创意可能绞尽脑汁,才能如此出彩。
在现场,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的整体方案或局部细节,无处不在。
记者远远看见,有幅作品运用了蜡梅材料,一根根枝条上蜡梅花苞密集,仿佛能隐隐嗅到蜡梅幽香。走近一瞧,却是竹枝,那一个个蜡梅花苞其实是一颗颗玉米粒儿。
不能不说,太逼真了,也非常奇妙。
在名为《萌》的作品旁边,是一条4米高的锦鲤,在蓝天的映衬下,灰白的锦鲤极为抢眼。可是再细看,居然是用玉米芯做的。
听说用了近万个玉米芯,记者不由得盯着它又看了好久。
“有点不可思议?”记者问旁边一位同样看得饶有兴趣的游客。对方居然没理我,应该是看得入神,没听见。
花艺师罗定峰来自成都,参赛作品为《龙的传人》,作品包含巨龙、村落、小桥等丰富元素。龙鳞的处理,吸引了往来游客。
将大拇指粗的香樟枝锯成薄木片,然后再一片一片拼成龙鳞。“用了约10大袋小木片。”
现场正在制作,游客好奇地问这问那,还忍不住拣了几片留作纪念。
“看上去的确非常震撼,完全颠覆了我对植物的传统认识。以前从未想过植物还可以给人这种美感,完全不一样。让我彻底震撼了!”
说这话的李女士来自山西,前一天刚来北京报到,参加一个教育培训。
在开课前,她趁机来此游玩,没想到就赶上京城一次植物艺术创作大场面。“就是一场视觉盛宴,我跟他们聊了很多,颠覆了我对植物的传统认知。”
赶上花艺师们正在制作,游客很幸运,对作品又多了一层理解。
“从整体上看,今年的作品创意更新颖、用材更多元、制作更精细,所以艺术表现力也更丰富、强大,件件都堪称精品。”艺术节总指挥王茂春说。
去年全程采访过首届地景艺术节的记者对此深有同感。
探索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
虽然草木凋零,地景艺术却让冬日的京城充满无限活力,让游客感受到冬日别样的美丽。
不过,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像山西李女士那么幸运,知晓美丽背后的故事。
“晚上10点,还有团队在现场忙碌。”负责南四环路现场的刘聘说,“四环路绿地没水没电,每天早上我们都得将发电机送到现场,晚上又一一拉回来。”
听到这里,作品《时代列车》主创毛成忠有话说:“其实,主办方最辛苦,虽然我们跟在野外工作没什么两样,但每天都能准时吃上热饭菜、喝上热水,想用的工具也一应俱全。为我们创造最好的工作条件,没有比他们考虑更周全的了。”
《时代列车》位于大红门东桥外环绿地,用木棍、树枝等制作了一个复兴号车头,车身是一个长达30米的植物隧道,总共用卡车拉了6车树枝。
记者在里面走个来回,斑驳的阳光从头顶洒在身上,两旁用枝条编织的植物墙,很新奇。
仔细察看,体量如此巨大的地景作品,竟然是纯植物打造,里面没有一根钢结构材料,龙骨都没用钢结构。
“可以展示两三年,没有安全问题。”见记者发现了作品最大的优势,毛成忠在一旁颇感自豪地说。
记者用手推了推,纹丝不动,深表认同。
好看,好玩,还耐用。这是之前记者未曾料到的。不过,独特体验的背后,是他们的辛勤付出。
“前几天下雪,停工了吗?”
“没有,只想尽快完成,大家都没停。”
能吃苦、技术熟、敢创新、有情怀,在王茂春看来,通过举办地景艺术节,以花艺师为代表,向社会公众生动展现了园林绿化行业的崭新面貌和不懈追求。
“园林绿化是广义的概念,而插花艺术、枝材应用是园林的延伸,循环利用,呈现美景,是一个时尚感十足的领域。”侯雅芹说。
园林绿化原来不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,是创新,也是创作。
当天,在现场游客与花艺师热情互动的场景随处可见,令人欣喜。
侯雅芹认为,在制作阶段,此次地景艺术节就获得社会公众追捧,深受他们喜爱,表明在新时代,园林绿化可以创新发展,为社会创造多元化产品,满足社会需求,建设美丽北京。
地景艺术节,首都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