瓜子黄杨(学名:Buxus sinica (Rehd. et Wils.) Cheng)是黄杨科黄杨属植物。又称黄杨、千年矮,黄杨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。树干灰白光洁,枝条密生,枝四棱形。叶对生,革质,全缘,椭圆或倒卵形,先端圆或微凹,表面亮绿色,背面黄绿色。
树种特征: 花簇生叶腋或枝端,4~5月开放,花黄绿色。葫果卵圆形。
该属尚有雀舌黄杨,叶匙形或倒披针形,表面深绿色,有光泽;珍珠黄杨,常绿、灌木,叶形,有光泽。以上两种树姿优美,均为制作盆景的珍贵树种。
黄杨产我国中部各省区,海拔1300米以下山地有野生。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多有栽培。喜光, 亦较耐阴,适生于肥沃、疏松、湿润之地,酸性土 、中性土或微碱性土均能适应。萌生性强,较耐修剪。
近几年随着瓜子黄杨、雀舌黄杨等黄杨类绿化树种的引进与普及,黄杨绢野螟在多地严重暴发,使绿化工作蒙受重大损失,城市环境受到污染,需引起高度重视,加强对其防治,控制其进一步扩散蔓延。
黄杨绢野螟属于鳞翅目、螟蛾科,分布广泛。近几年在我市发生及危害不断加重,全国也有多地报道其暴发。其主要危害黄杨科植物,如瓜子黄杨、雀舌黄杨、大叶黄杨、小叶黄杨、朝鲜黄杨以及冬青、卫矛等植物,其中又以瓜子黄杨和雀舌黄杨受害最重。以幼虫食害嫩芽和叶片,常吐丝缀合叶片,于其内取食,受害叶片枯焦,严重的街道被害株率50%以上,甚至可达90%,暴发时可将叶片吃光,造成黄杨成株枯死,影响市容,污染环境。
瓜子黄杨叶枯病
1. 症状
病叶初期先变黄,黄色部分逐渐变褐色坏死。由局部扩展到整个叶脉,呈现褐色至红褐色的叶缘病斑,病斑边缘波状,颜色较深。病键交界明显,其外缘有时还有宽窄不等的黄色浅带,随后,病斑逐渐向叶基部延伸,直至整个叶片变为褐色至灰褐色。随后在病叶背面或正面出现黑色绒毛状物或黑色小点。
2. 病原及发病规律
该病的病原菌有三种:属于半知菌亚门的Alternaria alternata;属于子囊菌亚门的Glomerella cingulata;其无性阶段为Colletotrichym sp;属于半知菌亚门的Pestalotia ginkgo病原菌以菌丝体与孢子在病落叶等处越冬。次年,条件适宜,6月初苗木即开始发病,大树于7月开始发病,8~9月为发病盛期,到10月发病较缓慢。
瓜子黄样的叶枯病,25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~800倍液,或1:2:200倍波尔多液或50%退菌特800~1000倍液,或70%代森锌600倍液,视病情,隔15~20天,喷2~3次